[教学设计]《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2019-09-19 15:36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南海区第一中学   廖小桃

        一、 教学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提出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我在本节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建立思维”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内容


        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3章第1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二)地位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生命观念的形成


        结构与功能观:研究植物的向光性为什么选择胚芽鞘?胚芽鞘这一结构与其破土、保护胚芽、执行光合作用等功能相关。


        稳态与平衡观:胚芽鞘尖端及其下部协调统一,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及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能指导学生通过表象看本质,具体化抽象,有效建立理性思维的框架。[1]


        (二)理性思维的贯穿


        理性思维把问题串成有序的线条,在反复观察、质疑、推理、讨论和归纳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合理解释生命现象。介绍达尔文的实验前,创设情境并自主思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框架中,找出解决办法,基本都能想到需进行科学实验。那么科学实验的思路是什么?材料有哪些?注意么科学原则?实验结果能否预测?接着,展示对比科学家和学生设计的实验,思考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从中反思总结。当然,四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也并非尽善尽美。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思路,是坚持还是否定,支持还是推翻,这都是在理性思维下会碰撞出的火花。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一代代科学家就是在对前人的质疑与批判中渐渐接近真理。


        (三)科学探究的重现


        科学探究重在找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学生要想熟练掌握科学方法,熟悉基本步骤,还需系统的学习与训练。植物的向光性普遍存在,达尔文观察到这一现象,并率先设计实验探讨其中的原因,这就引出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发现问题。在设计实验时找到最佳的材料,保证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利用锡箔纸遮光处理等等。可随着结论的获得,新的现象又出现了,即植物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部,并非尖端。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一轮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四)社会责任的树立


        生物课堂有必要从造福社会和人类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科学家的研究虽受到知识背景的限制,但仍可切身体会到尊重客观事实、严谨缜密、坚持奋斗、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此外,生长素的发现确实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植物的向光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证据逐渐浮出水面,新的观点由此出现。 正是这些冲突的、争议的观点不断推动科学的前进。未知世界的道路还很漫长,青少年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大,人类社会 的发展需要学生树立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由于本节课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每个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进行下一个实验的基础,所以能够真切的分析每个探究实验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就显得非常关键,所以我将”探究实验及对结果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内容。


        (二)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回答出实验的结论,要设计实验却非常困难,且很难将实验设计的原则运用到实验设计和分析当中。因此“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重点、难点突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给学生呈现实验视频和图片资料,先带领学生分析探究实验一、三、五的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一般步骤,然后借助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突破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二、四,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詹森温特的实验不足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


        五、教学策略


        (一)教法


        采用问题引导呈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引入下一个实验”的教学程序,使各个实验一环扣一环,认识到科学实验在一步一步地完善,最后才得出最具说服力的结论,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二)学法


        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三)问题驱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系统性的探究问题(教师预设或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已生成问题。学生设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富有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相接,环环相扣。)[4]

        2.“导”: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2]

        3.“学”: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一)设计亮点


        1、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悦,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与信心。

        2、四组经典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是本节重点,通过经典实验让学生掌握“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是本节的难点,教材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让学生模仿科学家从走发现的过程,更深刻的理解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二)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知识点较多,许多知识点新名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掌握新名词需要时间,且实验多,每个实验的逻辑关系强,环环相扣,课堂讨论略显仓促,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的内容安排在课前,以学案的的形式布置学生提前自学,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吴成军.《中学生物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构及其教学建议》中学生物教学201410

        [3]《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刘儒德.《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系列—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